近来,沉寂多时的纸张市场再起波澜,全国纸价涨声一片,铜版纸、新闻纸和双胶纸都出现了不同的涨幅。
“双反”调查对于纸价影响不大
而近些日子来,美国和欧盟双双对中国出口的 铜版纸进行“双反”调查,无异于对已经陷入“涨价门”的中国造纸企业雪上加霜。据潘先生分析,中国造纸行业有着自身的特点,其并不存在倾销的事实,而一旦 美国和欧盟从自身利益出发,裁定中国铜版纸存在“倾销和补贴”的事实,较终对中国铜版纸生产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的结果是毫无疑问的。但利好的消息是,国内对 铜版纸需求的增长可以抵消欧美“双反”调查造成的部分影响。2009年我国铜版纸净出口量为101万吨,其中出口欧美的铜版纸约为40万吨,但目前我国每 年铜版纸的消费增长约为40~50万吨,多出的部分产能完全可以由国内消化。不仅仅是中国市场,近年来,东南亚、南美、俄罗斯等经济新兴**和地区对于铜 版纸的需求也较为旺盛,产能适当向这部分市场转移,可以抵消一部分欧美“双反”调查造成的不利影响。
另据业内人士分析,欧美的“双反”调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中国造纸企业铜版纸产能的集中投放。按目前的增长速度来看,预计到2011年底,我国铜版纸产能将超过720万吨,比当前增长50%以上,届时将会出现一定的产能过剩。
纸价上涨或阻滞印刷企业的发展
从年初开始,纸价的上涨一直持续进行中,日益攀升的纸价已经让不少下游的印刷企业深感吃力。
但在小李看来,纸价上涨并不是印刷业务的末日。“我们的客户较为分散,社会订单较多,他们一般都自备纸张。只要坚持原有的印刷工价不松动,利润不会有太大幅度的下降。”
北京中科印刷厂的张先生非常赞同这种观点,“纸张涨价后,我们的印刷工价一直保持稳定。尽管公司存有一定量纸张,但大部分都属于出版社。可以说纸价上涨较直接影响的是出版单位,但也不排除这些公司会将纸价上涨的一部分压力转嫁给我们。”
张先生的忧虑是有道理的,如果说一些小型印刷企业没有纸张库存,可以任意调动印刷工价以迎合不同需求的客户;大型印刷企业可以通过大量的纸张库存、规范 化的管理、严格的签单制度和巨大的成本消化能力来规避纸张涨价的风险,那么一些中等规模的印刷企业无疑是受“夹板气”,处境**尴尬。
河南金秋彩印的郑先生就遭遇了此种尴尬,显得特别无奈。金秋彩印的印刷工价虽然相对于沿海地区略有降低,但由于身处河南,无法获得大批量、稳定性好和利 润高的印刷订单,也没有条件通过规模化经营来降低生产成本,又不能随意降价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客户流失。“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客户,他们一般集中采购,很 少自带纸,对于调价有抵触情绪,同时态度也比较强硬,但我们不能盲目地低于成本生产,只能任凭这些订单流失;而一些自带纸客户,经常以纸张自备的优势和我 们谈条件,也希望我们能帮他们分担一部分纸张上涨的成本,对于一些要求太离谱的客户,也只能敬而远之了。”